香港圈正的金融经历集体焦虑一场由R引发
最近在香港中环的咖啡厅里,金融精英们的谈话内容悄然发生了变化。以往讨论的IPO和量化策略逐渐被一个新名词取代——RWA(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)。作为一名长期观察金融市场的从业者,我明显感受到这股热潮来得既突然又猛烈。 记得上个月参加一个行业酒会,遇到几位来自中资机构的老朋友,他们不约而同地抱怨现在几乎天天加班。"总部下了死命令,必须尽快搞懂RWA并拿出可行方案",一位在头部基金任职的基金经理苦笑着对我说。这种自上而下的压力,让我想起了当年国企数字化转型时的场景。 据我了解,像华夏、嘉实这些在港中资机构已经开始试水,推出了一系列代币化基金产品。但有趣的是,很多参与者其实都是"赶鸭子上架"。一位不愿具名的资管公司副总私下告诉我:"我们团队两周前才开始接触区块链,现在就要设计产品方案,简直像在参加金融创新速成班。" 在这场RWA热潮中,最意想不到的受益者可能是律师事务所。金杜和君合的律师们最近接单接到手软,据说收费已经涨了三成。这也难怪,要把实体资产合规地搬到区块链上,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堆积如山。我认识的一位专攻金融科技的律师最近每天工作到凌晨,他开玩笑说:"现在连做梦都在想智能合约条款。" 8月初那场由蚂蚁数科主办的RWA峰会,我有幸在现场见证了令人震撼的一幕。会议原定下午2点半开始,但1点半会场就已经挤满了人。我看到不少西装革履的投行高管不得不站着听完整场会议,这种场景在香港金融圈已经多年未见。一位摩根士丹利的老朋友悄悄对我说:"上一次看到这种盛况,还是2017年区块链最火的时候。" 美国市场的成功案例无疑给香港机构打了一剂强心针。贝莱德的比特币ETF和代币化货币基金取得的惊人成绩,让很多中资机构看到了"弯道超车"的希望。"我们要做中国的贝莱德",这句话最近在香港金融圈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。但我觉得,这种盲目跟风的心态值得警惕。 太保资管香港CEO周成岗的观点我很认同。他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RWA热潮中的泡沫风险。确实,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: 有的团队连基础法律框架都没搞清楚就匆忙上马项目;某些所谓的"创新产品"其实只是把传统金融产品生硬地嫁接区块链概念;更可怕的是,一些资质不明的团队也混入其中,试图在这波热潮中分一杯羹。 在我看来,RWA确实代表了金融业的未来方向,但任何创新都需要遵循基本的金融逻辑。就像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教训一样,技术本身不是万能的。我们需要警惕的是,不要把长期愿景当作短期目标,更不应该为了创新而创新。 这场由稳定币政策引发的RWA热潮,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香港金融业寻求突破的焦虑。但从长远来看,只有那些真正理解技术本质、尊重金融规律的参与者,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笑到最后。中资机构的"政治任务"
律所业务突然火爆
会议现场的火爆景象
贝莱德的示范效应
虚火背后的隐忧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9.19行情为何突然变脸?老韭菜的血泪教训
- 币圈春天来了?一位老韭菜的深度观察与布局策略
- 10月26日加密市场晨间观察:比特币蓄势待发 以太坊蓄力待涨
- SEC委员皮尔斯罕见发声:LBRY案件让我夜不能寐
- 加密货币市场遭遇美式暴击:比特币、以太坊为何突然崩盘?
- 马斯克又玩花样:一张狗狗图引爆加密货币市场
- 香港金融转型:RWA能否成为下一个风口?
- 供应链遇上NFT:一场数字化革命正在悄然发生
- IMX套利实战:如何在资金费率差异中掘金?
- 加密货币市场风云变幻:BTC站稳3.5万美元,这些币种正蓄势待发
- 以太坊精准布局:两单净赚68点,新朋友的开门红
- 比特币市场观察:狂欢与隐忧并存的行情
- 揭秘Modular:从LLVM到AI引擎的革命之路
- 当中心化交易所频频暴雷,DAO能否成为加密世界的救星?
- 深圳币圈老炮儿眼中的RWA:火得莫名其妙的老套路
- 比特币投资指南:超级数据周下的关键布局策略
- 11月加密市场观察:SOL与INJ为何能持续领跑?
- 10月24日行情警示:警惕主力高位收割,小心接飞刀
- 数字货币市场再现疯狂:比特币为何突然突破35000美元大关?
- 从零到百万:我在FriendTech的掘金冒险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