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下一盘W正在3的大棋代币化或键成制胜关
当香港在6月1日正式实施虚拟资产新规时,我仿佛看到了一幅金融科技革命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。这让我想起李家超特首在今年4月的讲话,他当时就预言Web3.0将重塑金融科技的未来格局。说实话,作为长期关注金融科技发展的观察者,我最欣赏的是香港在这轮全球监管收紧浪潮中表现出的定力——当别人在退缩时,香港选择了拥抱变革。 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香港把太多精力放在牌照发放上了。这就好比开了一家豪华餐厅,发完了营业执照,却在菜单设计上敷衍了事。看看OSL这些持牌交易所的处境就知道了——每年亏损数千万,活脱脱成了"持牌等死"的典型案例。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堆漂亮的牌照,而是一个能让Web3项目真正开花结果的沃土。 我个人认为,香港最大的机会在于把虚拟世界和现实资产打通。想象一下,用区块链技术把你的房产证、公司债券甚至碳积分都变成可以自由交易的数字代币。这可不是什么天方夜谭,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到2030年,这类"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"(RWA)的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16万亿美元! 让我用一个接地气的例子说明RWA的魅力:以前你想投资商业地产,动辄需要几百万本金。但通过代币化,你可以像买股票一样买1平方米的商铺所有权。这种"碎片化投资"不仅降低了门槛,还让资产流动起来。去年MakerDAO就靠着这类业务赚了7100万美元,充分证明了RWA的吸金能力。 但问题来了:怎么保证这些数字代币背后的资产真实可靠?这就需要我们常说的"RWA 2+4"框架。简单来说就是把代币分为证券型和实用型两种,再配上法律、金融、技术、数据四大支柱。香港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——我们的证券法规足够完善,又有数码港这样的技术孵化器,现在已经有190多家Web3企业在扎根了。 说到这儿,我必须提一个令人忧心的问题:稳定币。最近新加坡出台的稳定币政策在我看来就是个反面教材——缺乏统一规划,必然导致市场碎片化。香港如果重蹈覆辙,很可能会错失RWA发展的黄金窗口期。 我强烈建议香港推出由政府背书的统一港元稳定币(HKDG)。想象一下,当全球投资者都用港币稳定币买卖RWA代币时,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会多么稳固!现在MakerDAO已经用23亿DAI投资RWA了,美国的Propy平台代币更是在一个月内暴涨200%,这场竞赛已经开始,香港真的没时间犹豫了。 作为经常往返于香港和内地金融圈的观察者,我认为香港要抓住RWA机遇需要三步走: 首先,尽快明确STO(证券型代币发行)的监管细则,让市场有法可依;其次,在香港交易所搭建专门的RWA交易平台,解决流动性痛点;最后,发挥香港金融人才优势,培养一批懂区块链又懂传统金融的复合型人才。 说到底,RWA代币化不是要颠覆传统金融,而是要用区块链这把钥匙,打开传统资产的流动性枷锁。香港如果能把握住这个机会,完全可以在Web3时代重现当年国际金融中心的荣光。但记住:机遇之窗不会永远敞开,现在是行动的时候了!牌照不是终点 生态才是未来
区块链如何玩转传统金融
稳定币:香港不能输的赛点
抢占RWA制高点的三大策略
-
上一篇
-
下一篇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义乌外贸圈的稳定币热,是真风口还是假消息?
- 教育科技新势力崛起:致学教育获资本青睐的背后
- 9月21日数字货币合约市场观察:当震荡遇上耐心
- 肖风万向峰会深度解读:香港Web3.0政策背后的经济逻辑
- 美国养老金革命:为何这次以太坊成了最大赢家?
- 比特币的寒冬何时结束?美联储持续加息让加密货币市场苦不堪言
- 当双减遇上终身学习:致学教育的转型与坚守
- DLM:香港虚拟货币市场的破局者
- 链上社交新贵:Friend.tech凭什么火出圈?
- 从坚决抵制到主动拥抱:音乐巨头的AI真香定律
- NFT交易所寒冬突围:OpenSea断臂求生背后的行业变局
- 当区块链遇见数字法则:自主世界的物理革命
- 香港房地产市场迎来革命性变革:首个房地产STO项目获批
- 高利率时代真的来了:美联储这次是认真的
- FIL短期上涨别高兴太早:一位老韭菜的深度观察
- 马斯克的疯狂赌注:脑机接口首次人体试验背后的商业野心与技术挑战
- 区块链安全新尝试:ERC-7512标准能否打破行业困局?
- SBF陪审团筛选惹争议:一场关于公平审判的权利拉锯战
- 全链游戏:一场值得期待的数字革命还是昙花一现的噱头?
- 200天倒计时:BCH减半将至,市场准备好了吗?
- 搜索
-